聚焦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 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召開“十四五”上海生態環境治理問題課題調研座談會
4月26日下午,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召開“十四五”上海生態環境治理問題課題調研座談會。圍繞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職能部門負責人展開交流探討。
會上,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委、市農業農村委、市綠化市容局、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介紹了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情況。在各類固體廢棄物中,生活垃圾的處理處置,受到各方關注,成為會議討論焦點。
近年來,本市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和生活源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兩網融合”,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目前,本市已建成了可回收物服務點15745個、中轉站201個、大型分揀場10座,可回收物“點、站、場”三級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據行業統計,2019年,本市共回收各類再生資源789.84萬噸。為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程可視、可溯、可控”,本市已建成了相關信息平臺,可對回收運營企業和處置利用企業的數據信息、回收價格、品種數目等進行實時監控。這項工作已在松江區、嘉定區進行試點,未來將擴大試點范圍。
截至今年4月,本市再生資源行業回收備案企業共有1182家,涉及廢紙、廢玻璃、廢紡、廢塑料、廢金屬等各類可回收物的處置。為鼓勵企業參與低價值可回收物(如廢玻璃、廢泡沫塑料)的處理,本市出臺了相關補貼政策,推動各區補貼政策落地,以此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同時,職能部門正與高校聯手開展研究,探索在老港生態環保基地建立“上海市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基地”,對低附加值的廢棄物進行二次分揀、加工打包,解決低價值可回收物再利用的難題。
在“十四五”期間,本市將進一步健全再生資源行業的法規制度保障,加強再生資源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提高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加強可回收物末端處置設施建設。
對于完善生活垃圾分類處置,與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建議,規劃建設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再利用設施,構建源頭收集、分類運輸、末端分類處置的可回收物全流程、全產業鏈的回收利用體系,要推動政策創新、技術創新,對產業鏈進行一定程度的“補構”乃至“重構”;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互聯互通,為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末端處置企業搭建對接平臺,提高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效率;培育“互聯網+”回收模式,推動“互聯網+”回收企業發展,促進線上交易和線下回收有機結合,推動各個回收處置環節高效銜接;完善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市場規則和制度,完善低價值可回收物的補貼扶持政策,規范行業企業的準入和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