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示范區建設中的“四個關系” 推進生態綠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陸月星[1]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但對標“四個新高地”的戰略定位,仍面臨不少瓶頸制約,主要是:綠色發展共識不足,發展沖動強,但如何避免“綠色不發展”和“發展不綠色”還缺乏共識;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地區差異大,公共服務資源缺乏;行政區劃分割嚴重,兩區一縣在產業準入標準、環境保護標準、招商引資政策等方面差異大,沖突多;市場機制發育不全,市場主體作用發揮不力,各類要素流動整合存在不少制度障礙。建議以一體化制度創新為突破口,著力解決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城市與鄉村、示范區與周邊區域、政府與市場等四大關系。
一、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共治水環境,做好水生態大文章。一是以生態空間規劃為引領,推動國土開發保護“一張圖”。打造以水為脈、林田共生、城綠相依的自然生態格局。二是以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為導向,推動生態環境治理“一盤棋”。建立完善區域水環境監測和預警體系,優化區域排污總量控制機制;探索跨流域的綜合性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區域減排從行政主導向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共治轉型。三是以全域生態系統為考量,推動發展績效考核“一把尺”。構建跨區域生態環境審計和問責制,借鑒麗水經驗,在示范區推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和地區生產總值(GDP)雙核算。
(二)共育水經濟,促進湖區經濟發展。一是促進產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化協同融合,推動節能環保、生態農業、綠色金融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旅游休閑、文化創意、體育健康等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綠色經濟。二是促進科技與產業的協同融合,打造面向長三角的應用技術研究與產業化中心,圍繞科技城、產業園、研發中心、創新中心等打造創新組團,發展創新經濟。三是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協同融合,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機器人、核心工業軟件、智能傳感器等新型數字化產業,打造區域信息樞紐港,發展數字經濟。四是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協同融合,打造知識創新型總部集聚區,吸引跨國企業、國內龍頭企業設立總部型、功能性機構,匯聚一批高成長性總部企業。
(三)共興水文化,打造江南文化首善之區。一是打造水鄉文化圈。推動名鎮古鎮聯動發展,共建展示江南水鄉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品牌性文化地標,聯合舉辦湖區文化藝術節、文化旅游節、古鎮古村文化節等文化藝術活動,共同構建江南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二是打造文化創意帶。為水鄉古鎮植入特色功能,為傳統工藝融入科技元素,為江南文化注入創意基因,沿水系、環湖區發展特色民宿、培育特色文創品牌。三是打造環湖會展區。推動環湖地區單位資源高效利用,建設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等重要長三角會議的常設會址;聯動大虹橋發展大會展,建設淀山湖國際論壇品牌。
二、處理好城市與鄉村的關系
(一)統籌城鄉規劃。全面推進“多規合一”,統籌銜接示范區域內三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等,統籌優化示范區三地城、鎮、村空間布局和發展形態,統籌協調土地資源配置和城鄉風貌改造。
(二)調整產業布局。編制示范區產業地圖,優化城鄉產業布局,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業“精耕細作”,培育特色家庭農場和開放型農業眾創空間,借鑒“鎮區合一”的廊下模式建設都市型生態農業園;制造業“騰籠換鳥”,促進產業向高端智造、低碳綠色轉型;服務業“相融相生”,支持科技+金融、文化+旅游、生態+康養等系列“+”特征的服務業發展。
(三)打造特色小鎮。以增產業特色、優文化品質提升改造一批現有特色小鎮;在城鄉結合部規劃建設一批以生態、文旅、康養、科創、總部經濟為特色的特色小鎮;推廣姚莊模式,培育“均衡發展”的小城市,帶動周邊區域融合發展。
(四)均衡公共服務。發展便捷綠色的交通體系、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增加多層次、高水平的公共服務資源供給,推進城鄉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處理好示范區與周邊區域的關系
(一)做精啟動區。一是精準規劃。強化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具體項目的精準對接,明確負面清單把控、正面清單引導和彈性空間預留的合理比例,實現規劃新藍圖與建設施工圖的合二為一。二是精細管理。建立啟動區五鎮協同機制,通過高效的扁平化管理和多級聯通的“一網通辦”政務服務等管理手段,打造特別行政服務區。三是精品打造。以“一鎮一景,一鎮一品,一鎮一業”為思路提升啟動區內四大歷史文化名鎮品牌,打造最江南水鄉精品;依托華為研發基地建設和藍色創新珠鏈項目,構建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應用場景,打造未來新水鄉品牌;依托姚莊鎮產城融合的良好基礎,優化打造小城鎮發展精致樣板。
(二)做實示范區。一是推動一批改革創新成果落實。如探索清單式批量申請授權改革,推進試行示范區內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的優先政策等。二是推進一批示范試點項目落地。如根據產業發展需求改造、建設若干有特色的生態產業園,打造生態綠色產業實踐區;依托既有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設,開展智慧康養、低碳社區、未來醫院、未來學校等試點,打造創新版的城市最佳實踐區。三是推動一批平臺機構落戶。如爭取長三角綜合性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戶示范區;共建長三角生態綠色發展研究院等一批智庫;支持綠色技術銀行在示范區內建設長三角分行等。
(三)做強協同區。以長寧、普陀、閔行、嘉定、松江、青浦、金山等上海西七區組成大虹橋區域,并和蘇州全域與嘉興全域,構建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樞紐型的中三角。一是加強與虹橋交通樞紐的連接融合,構建內外通達的高能級大交通樞紐;二是南北聯通G60、東西橫貫G50,構建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樞紐;三是聯動上海自貿區新片區,構建改革經驗示范落地與輻射輸出的制度創新樞紐。
四、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一)強化區域改革創新的法治保障。一是聯合爭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支持,加快研究制定并出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條例》。二是加強與國務院及國家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研究制定類似于“太湖流域管理條例”等綜合性行政法規,為示范區開展相關領域的制度創新和深化改革提供法律依據。三是加快協同推進相關立法進程。加強地方性法規的清理工作,對阻礙一體化示范區發展的地方規章予以及時修改。
(二)健全“頂天立地”的管理體制。借鑒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構建“上有中央親自謀劃推動、中有兩省一市通力合作、下有專業機構市場運作”的一體化示范區管理體制。一是議事決策機構要突出權威性。建議兩省一市聯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共同組建示范區理事會,作為國家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下設的專項工作組。二是專業執行機構要強化執行力。構建縱向貫通省市、地市、區縣及鄉鎮,橫向聯絡相關黨政部門、社會組織及市場主體的執行機構與管理網絡。三是開發公司組建要注重多元化。以國有品牌開發公司為主吸引有影響力的民企、外資組建多元、專業、開放的投資開發機構。
(三)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協作機制。一要構建規劃引領機制。共同編制示范區發展規劃及各重點專項規劃,聯合制定《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十四五”規劃》。二要建立健全一體化投融資機制。在財稅支持方面,爭取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的相同政策,5年內示范區產生的所有地方財政收入,全部用于示范區內建設。三要完善社會促進機制。在示范區內進一步放寬科技、環保、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登記制度,試行部分領域社會組織的跨區域登記和備案式登記。
(四)構建完善的區域性政策體系。一要健全普惠性的區域創新政策。如統一示范區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明確區域內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相同的政策優惠,實現依托項目所在地和企業享受多重政策優惠。三地科技部門共同發行科技創新券,統一補助方式、支持范圍、兌換機制、支持力度,在示范區內先行先試、通用通兌。二要探索區域化的戶籍管理政策。放開示范區內對特定人才的落戶條件,如放寬青浦區戶口準入條件,對特殊人才取消購房入戶的限制,對符合相關條件的優秀人才給予上海戶籍人口的相同待遇。三要完善示范性的營商環境政策。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推進“一網通辦”,為企業“準入”“準營”提供便利。
(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供稿)
[1]本文根據市政協十三屆十三次常委會議發言內容整理。陸月星系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