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為引擎 為綠色發展增勢賦能
馬興發[1]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長三角城市群和上海都市圈的關鍵節點,以科技創新引領示范區綠色發展,對于加快長三角共建科技創新共同體,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分析“存量”,把握發展現狀
當前,示范區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有基礎,但還有不少短板,如科技創新要素集聚度不強、區域協同度不高、創新環境開放度不夠;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關聯度不足等,這制約了科技創新引擎功能的發揮。
第二,思考“變量”,注重戰略平衡
要從理念和路徑上,厘清綠色發展的關鍵變量,主要是“123”。“1”就是“一個規劃”,即在總體規劃下,對標國際領先,做好“綠色+科技”專項規劃,強化頂層設計、增強制度供給;“2”就是“兩化融合”,示范區建設既不是單純的生態建設模式,也不是簡單的產業和技術范疇,而是要從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來系統考量,實現“綠色科技化”和“科技綠色化”深度融合、統籌發展;“3”就是“三個集聚”,即通過開放共享,打造綠色技術創新平臺,集聚發展動能;通過產業鏈再造,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價值鏈提升,集聚發展勢能;建設公民科學素質高地,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形成全員參與、全民共治的格局,集聚發展潛能。
第三,創造“增量”,放大創新“場效應”
一是搭建平臺,推動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在技術研發上,積極爭取長三角綜合性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戶示范區,匯聚產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基于示范區內新能源、5G、北斗導航等領域基礎,構建一批“智慧+綠色”功能型平臺。在轉化應用上,建設綠色技術“一池三庫”(資金池、技術庫、項目庫、數據庫),推動集成創新應用示范。在產業集聚上,圍繞華為研發中心等打造創新組團,布局特色鮮明的創新小鎮、創新社區。聚焦數字經濟打造區域信息樞紐港,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集聚及自由流動。
二是系統集成,推動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高效協同。其一,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在總體規劃上,注重示范區與長三角的相互銜接和支撐。在管理機制上,可借鑒北歐部長理事會框架下設政府間合作分支機構的模式,建立科技創新協調機構。在政策標準上,構建統一的支持政策和標準。加強綠色產品和服務購買,推進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其二,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以設立科創板為契機,培育“綠色+科技”的優質產業和企業。建議設立“示范區綠色發展銀行”,推動綠色、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其三,發揮科協組織等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構建長三角“大科普”生態圈,加強生態文明科學普及,加強綠色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推動文化理念和價值觀認同,厚植生態文明沃土。籌建長三角綠色發展智庫聯盟,提供決策咨詢和智力支撐。
三是輻射帶動,推動示范區內外高頻互動。其一,練好內功,依托長三角自貿區集群,探索開放創新一體化機制,吸引國內外一流的科技創新機構、研發服務組織落戶,加快建設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技術貿易中心,提升區域創新資源配置能級。其二,借助外力,以張江科學城為引領,借力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動大科學中心、實驗室和人才資源共建共享,同時帶動嘉昆太創新圈、G60科創走廊等的功能聯動。打造環淀山湖創新城,成為技術轉移轉化、創新服務和成果應用示范基地。其三,發揮“雙自聯動”“多區疊加”等綜合政策優勢,放大示范區溢出、輻射效應,反哺科創中心、自貿區等建設,真正成為“四個新高地”,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供稿)
[1]本文根據市政協十三屆十三次常委會議發言內容整理。馬興發系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