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做好“課后330”工作的建議
市政協委員、上海公安學院基礎教研部教授張莉萍,民進市委基礎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教師葉開江反映,為解決部分小學生放學后無人看護的實際困難,國家對課后“330”作了頂層設計與安排。但通過實際調研本市各區多所小學的老師和家長,發現“課后330”施行兩年多來現狀不盡如人意。
一是學校“煩”。孩子課后留下來,學校負有看管責任,幾乎沒有學校愿意主動接受這個“苦差事”,基本上所有學校都在開學之初就動員家長自己解決“課后330”。有不少小學直接打電話給家長,聲稱學校條件有限無法開設晚托班。
二是老師“怨”。小學老師本來瑣事就多,特別是郊區和外地的小學班額普遍較大,老師疲于應付,現在又被學校硬性攤派“課后330”的看管任務,收入也沒有相應提高。
三是家長“惱”。幾乎所有的小學家長都反映,學校表面上響應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開設“課后330”看管服務,但實際上都在變著法子“勸”家長把孩子接回家,自行解決。有的家長實屬無奈,只能把孩子送到社會晚托機構。但社會晚托機構良莠不齊,只追求業務量,而不重視教育與服務質量。
為此,建議:
一是政策傾斜、經費支持,建立長效機制。政府部門做好財政預算,設立晚托班專項獎勵和資金補貼項目,增加教師編制,獨立核算晚托班教學任務工作量,以調動起學校、教師的積極性。把開設晚托班納入小學教育質量評價體系,賦予學校更多辦學自主權,允許學校自主開發各類拓展類、研究類、鑒賞類、表演類、才藝類課程,充實“課后330”。
二是家校結合、資源整合,構建教師用心、家長放心、學生開心的晚托班模式。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有能力、有水平、有意愿的家長帶著課程進入“課后330”的課堂。充分發揮校外教育的積極作用,依托各區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宮、少科站等校外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與師資隊伍,推動參與學校“課后330”的課程研發、課程傳授與活動組織,打通校內外教育的“隔離板”,促進校內外教育協同發展。
(民進市委、黃浦區政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