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再出發 滬港合作創新篇 “改革開放再出發 滬港合作創新篇——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2018滬港合作與發展研討會發言選萃
編者按
11月13日,上海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香港明天會更好基金聯合主辦“改革開放再出發,滬港合作創新篇——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2018滬港合作與發展研討會。來自滬港兩地的各界人士圍繞主題,回顧40年來滬港兩地取得的成就與經驗,并就如何更好地推動滬港合作進行了深入討論。
同心同德同力 分享改革榮光 投身復興大業
全國政協副主席 梁振英
40年的改革開放,我躬逢其盛,有機會履行國民責任,報效國家,是我畢生的榮幸。
上海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香港是一國之內,實施另外一種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城市,香港和上海各有不同的條件。通過互相借鑒學習、互相補充合作,40年來,滬港兩地互利共贏,并且把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不斷放射至全國各地。
在40年的改革中,香港和上海都有大量和多方面的經驗,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就是其中的一塊。
中國的土地使用制度和相關的住房制度改革,是以1988年3月22日上海用國際招標方式出讓位于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26號地塊為標志的。上海創造性地提出有償出讓土地使用權,意義不僅是為政府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催生了新的房地產和其他相關產業,更是讓土地這一珍貴的生產和生活資源走進市場,在政府的土地用途規劃內,以市場力量決定最符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用途。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使市場在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以達到地盡其利的效果。同樣,伴隨著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而啟動的住房制度改革,重大的意義是結束大鍋飯式的住房分配制度,讓大部分人可以在市場內盡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的選擇,解決住房需要,達到最大的社會效益。
30年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相關的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但是,改革尚未完成。30年來,房地產市場的體量越來越大,交易和擁有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因此和房地產市場有關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我認為有三個問題值得重視:產權有關的制度和法律尚未完備;市場管理尚需完善;市場效率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長期以來,香港在這些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實踐和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過去一直是內地城市的借鑒對象。
在回歸祖國21年后的今天,香港一定可以更加同心、同德、同力,繼續助力國家、分擔歷史使命、分享改革的榮光,投身偉大的民族復興大業。
不斷推動滬港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許昆林
滬港合作由來已久,而且日趨緊密深化。改革開放40年來,兩地的合作由淺入深、由點到面不斷發展。特別是自滬港合作機制建立以來,滬港兩地政府大力推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滬港合作的深度、廣度和力度不斷增強,逐漸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態勢,有力地促進了兩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展望未來,滬港合作前景廣闊。目前,“一帶一路”、科創中心、自貿區等倡議和國家戰略穩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先后上升為國家戰略。上海與香港都是國家戰略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雙方合作潛力巨大。下一步,兩地將繼續發揮上海在基建方面、香港在金融等專業領域的優勢,互補互利,共同開拓,攜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上海正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加快搭建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平臺,深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香港也在國家的全力支持下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推動兩地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深入開展高端科學研究合作,支持雙方在生物制藥、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領域開展具有影響力的研發,支持共同建立科研成果儲備及轉化庫,促進兩地優秀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政府職能轉變、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先行先試。上海已出臺了擴大開放100條重大舉措,力圖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方面對外開放率先取得突破。香港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兩地希望進一步加強金融合作。
不久前,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成功舉辦,這是中國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政策宣誓,世人矚目。香港有超過160家企業和組織參展進博會,這為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帶來了新的契機,也為港企帶來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希望明年有更多的香港企業來參加進博會。
此外,兩地政府還應致力于為青年交流學習、實習、創業和就業創造更多機會,搭建更多的平臺。上海正統籌全市優勢資源,積極探索建立滬港澳青少年交流實習基地,為香港青少年來滬交流提供更多選擇,努力提高交流的實效性、針對性。
滬港新一輪合作交流藍圖已經繪就。我們將與滬港社會各界一起,不斷推動滬港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開啟滬港合作的新篇章。
不忘“一國兩制”初心 推動滬港合作行穩致遠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 徐澤
滬港合作已經成為香港與內地合作的一個重要機制,無疑也是“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形式。今后滬港合作要深化、要提升,仍然要在“一國兩制”制度框架下,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
首先,要做到不忘“一國兩制”初心。鄧小平同志當年在提出“一國兩制”時就指出,“一國兩制”不只是為了安定香港的人心,而是考慮到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同中國的發展戰略有著密切的關聯。很顯然,鄧小平同志是把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和促進國家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聯系在一起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的。
實踐的結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深入推進“一國兩制”實踐,符合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門整體和長遠利益。因此,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作為新時代基本方略之一加以提出,指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這是“一國兩制”在新時代所要肩負的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12日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京團時說,“對于香港、澳門來說,‘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國家改革開放是最大的舞臺”,這句話講得非常好。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下的滬港合作,必須按照國家發展戰略布局和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已宣布,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滬港合作要準確把握這一總體布局的內在聯系和重大意義,緊緊圍繞推進我國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助力國家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總而言之,要堅守“一國”之本,要善用“兩制”之利,用好上海和香港各自所長,互補各自所短,用法治化、市場化方式建立互利共贏、扎實有效的合作關系。讓滬港合作既能夠為國家整體布局和發展目標服務,又能夠發揮和提升上海與香港各自的優勢及實力,各盡其長,成為相得益彰的兩座國際化大都市。
把握時代機遇 滬港合作共贏
香港特區政府駐上海經貿辦事處主任 鄧仲敏
過去40年內,國內的生產總值增長了220倍,這是非常罕見的增長率。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香港一直扮演著獨特而又重要的角色。40年來,香港把握國家每一輪發展機遇,從制造業到轉口港,再成功轉型為今天以高端服務業為主的國際金融商貿、物流和航運中心,以及全球離岸人民幣的業務樞紐。可以說,我們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
滬港兩地的合作源遠流長,人員相親、交往頻繁,經貿合作無間。滬港合作各善其長,都是以服務國家發展為宗旨和目標的。展望未來,滬港兩地也有遼闊的合作空間。
在金融領域,兩地會繼續優化滬港通,并在互聯互通、企業上市、產品開發、咨詢互換、金融科技等各個方面加強合作;在教育領域,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的合作已取得進展,滬港大學聯盟已經成立;在法制領域,我們與上海業界共同推動了兩地律師的交流合作,促進仲裁和調解業界的相互支持,推廣仲裁調解;在文化和創意產業領域,我們也希望加強兩地創意園區的合作對接。
我們相信,創新將是未來滬港合作的重點方向。縱觀新時代環球經濟,創新科技浪潮席卷全球。在今年8月的滬港合作會議上,兩地達成一致,要進一步推動創新科技建設。值得一提的是,滬港兩地的大學、研發中心已經有很好的合作基礎,比如,香港多所大學已和上海不同的科研機構共同組建了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
如今,國家的改革開放已走過40年。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國家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來越開放。我們相信,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滬港合作的關系只會越來越密切。希望兩地通過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互動與合作,秉持著積極而務實的原則,達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期盼滬港兩地攜手同行,讓兩地人民受惠,為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全球化背景下的滬港合作應把握四個關鍵點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委 屠海鳴
滬港合作走到今天,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下一步怎么走?我認為,滬港合作要盡快突破“雙城循環,相互投資”的小格局,盡快實現“拼船出海,全球創業”的大突破。與此同時,必須搭建平臺,把握四個關鍵點,特別是引導滬港兩地青年參與進來,一起創業。
滬港不僅要注重兩點之間的對接,還應注重滬港領銜、多點對接,在整合優勢上多下功夫。應探索“上海遠洋航運+長江經濟帶制造業+香港金融+香港貿易服務”等多點對接方式。
滬港不僅要注重國內市場的開拓,還要重視國際市場的開拓。下一步,應該轉移滬港經貿合作的重心,分析評判各自的優勢。滬港兩地要做好內部分工,瞄準國際市場,拼船出海,特別是瞄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去爭取一些大項目,實現互利共贏。
滬港不僅要注重發揮現有優勢,還要注重開發新優勢,在創新服務模式上多下功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還不發達,缺乏基礎設施、機械設備等。為對方提供單一的解決方案,往往效果不好,必須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因此,應該把上海和長三角、長江經濟帶在制造業、航運業、大型基建等方面的優勢,與香港金融、法律、國際仲裁等方面的優勢系統梳理一下,雙方協調,集中打包,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服務,這樣做既可以降低成本、放大優勢,又能提升我們的市場競爭力。
滬港不僅要注重眼前合作,還要注重長遠合作,在青年參與滬港合作上多下功夫。去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便利港澳臺居民赴內地學習、工作、居住的諸多新政,這為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業提供了良好條件。“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下一步應該打造“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的“升級版”,一方面,引導更多的香港青年來滬就業創業;另一方面,引導更多的香港青年在香港、在海外,也可以參與到滬港合作的項目中來。
香港“明日大嶼愿景”可借鑒上海經驗
香港鳳凰衛視評論版副總監、資深評論員 何亮亮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香港國際機場便坐落于此。港珠澳大橋通車后,大嶼山已成為香港連接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重要門戶。
10月10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明日大嶼愿景”廣受關注。以助力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市民安居樂業為目的的這一計劃擬分階段填出多個人工島,共約1700公頃,可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7成住房單位為公營房屋。
眾所周知,住宅、商業和社會設施用地短缺,是香港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香港市民普遍希望,特區政府能積極進取,在開拓可發展土地上有所作為,而填海發展“明日大嶼愿景”的決定,展現了特區政府銳意解決香港嚴峻土地供應問題的決心。此舉有助鞏固香港優勢,不僅可以增加居住等各類用地,更可提供龐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成為香港未來經濟增長、優化社會民生、連接大灣區乃至通往世界的重要平臺,是鞏固香港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地位的關鍵。
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國家展覽中心舉辦的首屆進口博覽會在香港引起了廣泛關注,內地是香港最大和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進博會的舉辦表明內地將加大進口,進一步擴大開放,給香港對外貿易帶來新契機。另外,“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香港帶來重大機遇。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首個自貿試驗區也設在上海,上海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歷史上,香港與上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包括政府、企業的合作,人與人的交往。在“明日大嶼愿景”中,上海有不少成熟經驗值得香港學習,而上海企業家,也可以在這一計劃中找到很多發展的機會。
滬港合作有不少成功的經驗,未來依然有很多領域的合作可進行,“明日大嶼愿景”無疑是能帶來雙贏的重要合作契機。
在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思考香港未來
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研究員 蔡赤萌
目前,國家開放戰略已進入新的時期、有了新的內涵。香港的功能也出現轉化: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功能更加突出;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項目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和連接管道的功能更加突出。簡單講,就是香港作為國家金融開放試驗田的功能,以及作為國家全球城市的功能在逐步完善,更加凸顯了。
如今,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內涵,已經形成了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并重、貿易與投資并重、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實體經濟與金融開放并重、經濟開放與國際治理并重的新格局。我們要在這個大背景下思考香港未來的功能,挖掘香港的發展潛力。
事實上,香港是面臨著挑戰的。內地開放發展經濟崛起以后,內地對外經濟自主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香港自身管理理念和政策,也有待有效地完善,包括政府的長遠發展戰略規劃和前瞻性的引領功能,政府的產業政策、經濟管理政策等。
關于香港未來的功能拓展,我認為一是要善用“一國兩制”特征的優勢,拓展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特有功能。重點是要利用香港對外經濟競爭力的優勢,尤其是需要強調香港作為中國全球金融中心的功能,與上海共同為國家開放發展助力。同時,以香港產業優勢為依托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形成香港產業功能的提升與三大戰略建設的有機結合。
此外,在金融貿易、物流專業領域中,要努力把香港優勢向“一帶一路”新的全球增量市場復制和延伸,從中拓展香港新優勢。要強化對香港經濟功能的利用和有針對性的補短,筑牢香港服務國家新時期開放戰略功能的基礎。
加強滬港青年交流交往 在交融中增進廣泛認同
共青團上海市委合作交流部部長 徐豪
滬港兩地的青年交流交往交融,對滬港兩地城市的協同發展,對增進彼此認同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源頭性的作用與意義。
回顧過去,滬港青年交流交往主要有幾方面的內容:開創了滬港澳青年經濟發展論壇;從2007年開始探索香港青年來滬實習,創設了“明日領袖”等青年項目;精心組織了富有特色的滬港兩地交流活動,通過青年交流交往,不斷增進香港青年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以此促進國家認同。
展望未來,我們制定了幾方面的計劃:第一,中學生民俗城市尋訪計劃。依托同伴交流互動優勢,通過民俗參訪的活動,讓香港青年住進同齡人的家里,了解上海人的生活,深入家庭、社區和城區,開展伙伴交流漸進式體驗,互訪互動。第二,青年國家發展研修分享計劃。我們將圍繞國情認知,從認知到國家的認同這樣的邏輯關系,通過專題講座、青年的教學體驗參訪和互動討論,了解國家的發展歷程。第三,青年專業人才交流體驗計劃。我們將聚焦滬港兩地在智能制造、法律、設計、金融、傳統、傳媒等各個行業中的交叉點,引導青年企業家、青年代表和青年工作者進行互動,更多方面還是以香港為主加強學習交流,在城市管理、經濟建設、社會工作等方面繼續派青年工作者、青年代表到香港學習。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繼續依托“明日領袖”等實習項目和就業項目,進一步增強體驗的廣泛性、創業的積極性,同時立足上海文脈優勢,進一步讓香港青年感受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