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創新提高密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委員建言觀察之一
2018年,上海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交出的答卷,在讓人放心的同時更令人期待——如何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成為上海在2019年必須要答好的新考卷。
1月下旬舉行的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期間,廣大市政協委員圍繞上海率先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命題積極建言獻策,大家一致認為,必須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防止經濟“脫實向虛”、防止產業結構形態虛高,不斷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
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內涵就是經濟要高效運行,途徑就是強化科技創新。”這是長年埋首經濟學研究的奚君羊委員的觀點,在他看來,要推動本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必須得狠下功夫。
如何增強這一能力?奚君羊認為,要讓作為創新重要策源地的高校將力使到應用型科研上來,他提出建議,可以引導高校專門對應用型的科研進行考核指標獎勵,使得高校重視應用型的科研;政府對高校的各種資助項目,比如市教委、科委及其他政府部門資助高校的研究項目,向應用型項目傾斜。引導高校增設應用型課程,即使是理論性課程,也要盡可能鼓勵老師結合實際;鼓勵高校與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建立緊密聯系,使得高校的研究成果盡快轉化成實際應用。
同樣關注增強高校“創新策源供給”的還有徐滕崗委員,他認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是實現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關鍵,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為此,他建議政府應出臺相關地方政策法規,先行先試,把企業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如加大針對企業的優惠力度,出臺具體的稅收減免等措施和實施細則,真正推進產教融合。
作為創新策源地與高校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是企業。如何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水平?不少委員將視角瞄準增強重點企業資金實力助力創新這一點上。王建平委員建議,效仿德國,對企業借助高校科研力量產生的支出予以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市政協委員傅帆則提出,應以管資本為主的方式加強國資監管,明確監管部門和監管責任,并用更加專業、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對企業投入研發的資金進行動態管理,這樣既能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又能防控風險。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無疑是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也是多年來,上海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突出瓶頸。在今年市政協全會期間,不少市政協委員依然關注這一議題,市政協委員劉成良建議,可以面向全球,融合長三角,凝聚創新資源,搭建區塊化、功能化的創新園區,建設世界領先、引領行業發展的專業性平臺,集中資金引入風險投資;同時,找準定位,優化上海未來五到十年的幾大支柱產業和重點發展領域,產學研政府聯動,制定優惠的政策,為支柱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提供不竭的人才技術、政策支持;此外,還可以構建原創技術的資源池,為占據未來的制高點奠定基礎。
“跳出上海看創新,可以推動長三角區域形成創意、設計、產業、市場、金融聯動。”徐玉芳委員的視野擴展到通過區域聯動增強上海的創新策源能力,她認為,可以構建“上海創意與科技產業化促進聯盟”,圍繞“文創+科創”,開展創意與科技相融合的協同創新;圍繞高校和長三角產業需求,策劃組織各類主題性國際創新設計大賽,提升大學創新能力,進一步落實創新成果走向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在提高城市經濟密度上下功夫
談到如何提高城市經濟密度,多位委員首先將關注點放在“用地”上。
“要落實好‘四大戰略’,先得關注城市發展基礎——土地,要提高上海土地特別是工業用地的利用率。”這是屠海鳴委員的看法。他提出,可對城市容積率進行動態優化,通過提升區域內部分地塊的開發強度和容積等建議。
“為了確保這一輪經濟密度提升可持續,上海有必要進一步平衡生產和消費、建設和民生之間的關系,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建設富有活力、和諧宜居的城市,讓高水平人才在上海安居樂業。”張道方委員則提出建議,給城市內部的土地用途轉換松綁。
通過此前調研,他發現,與許多城市一樣,目前上海存在著工業和商戶用地供給偏多,而居住用地不足的情況。上海建設用地當中,城鎮居住用地只占21.5%,工業倉儲用地占27.3%,紐約和東京居住用地占總用地面積44%和73%,而工業用地僅占3.9%和5.1%。他提出,上海這種供地結構使得工業用地的經濟密度偏低、住房價格偏高,而高住房價格又阻礙了高質量人才的流入。他為此建議,給城市內部的土地用途適當松綁,當前對土地用途的管制比較緊,上海可以提供更多的居住用地。此外,還要更加重視城市生活設施的配套。
在同一面積內推動傳統行業進行升級是提升單位經濟密度的有效方式。盧津源委員舉了一個例子:上海臨港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與中科院上海某院合作,利用當前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將生產裝備智能化、調度控制等核心系統與物聯網新一代遠程監控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和集成創新,以幫助企業實現產能升級、智能化升級、環保升級三大目標。經測算,總體上實現了降本增效,綠色可持續發展,綜合收益可提高至少30%。他認為,上海的企業可從中汲取啟示,積極投入產業技術升級的過程中,盡早嘗到提升經濟密度的“甜頭”。
打響企業品牌、推動品牌建設和集聚是提高城市經濟密度的重要方面。在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上,上海展示了上海申通、洋山深水港,還有大白兔、六神、英雄等品牌,充分展現了上海自主品牌的魅力,但這些年來,老字號的發展也碰到了一些問題。要解決這些難題,市政協委員張錡提出,老字號面對新時代應該找到新的切入點,對老字號的認識不僅僅應該停留在產品,更應該突出上海人對生活的一種態度、生活的理念:“比如,我們從小就聽說過的廣告語——吃七顆大白兔奶糖相當于喝了一杯牛奶。這不僅是產品的營銷,而是塑造了一種理念。”他表示,老字號在今后的發展中也應該把上海的精神、消費的傳統、歷史的文脈融入到產品營銷中去,老字號產品如何與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結合,才是老字號今后發展的方向。同時,要參照許可證轉讓模式,對老字號進行新的保護。在面臨破產、轉讓的過程中,這些老字號仍然得到商標的保護。
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
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委員們感到這是上海需要重點突破的能力。
借力進博會,用好這一全新平臺增強“配置力”,這成為不少委員的共同看法。市政協委員黃羅維即提出,發揮進博會的帶動作用,拓展其對經濟的輻射力度,從而有力地推動上海品牌的打造,這是一個值得長期研究的課題。他建議,在目前已有的各項措施基礎上,加快打造升級版數字進博會,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數字進博會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宣傳、展示、交易、金融、物流等。”黃羅維認為,數字進博會最重要的是做強包括交易、展示、互動、咨詢等功能,能夠真正起到實效,特別在交易功能拓展方面,可以點對點加強交易的撮合力度,發揮好已有的一站式交易平臺的作用,搭臺唱戲,豐富板塊內容。與此同時,把更多的功能性平臺整合納入進來,同時,需要方方面面配套措施的跟進,包括金融、物流、法務等,在相應的數字平臺上得到整合。“讓進博會外延延伸,讓數字進博會發揮實效,一段時間后,上海在配置全球資源方面一定能有所改觀。”黃羅維認為。
“要提升配置資源能力,還應發實力、出實招,加快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徐大振委員建議本市加大力度支持航運服務資源,特別是功能性的資源配置。他認為,可以分析一下哪些需要引進,引進后的運作模式是什么,需要提供多大的支持,特別是圍繞著標準制定、話語權的提升方面要加大力度:“比如國際海事組織能否在上海設立辦事處,如果必要可以考慮盡快行動。對前期已經引進的一些功能性機構,比如,國際海事組織亞太技術合作中心,還有波羅的海航運公會等等,在上海落地和運營后,他們的運行情況怎么樣,需要做一個與國際通用管理模式的比較研究。”同時,徐大振認為,航運要素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與自貿試驗區的改革有著高度關聯,為此,在這方面要充分做好前瞻性的計劃研究和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