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經濟發展機遇,打造新產業發展高地
堯金仁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改變了我們的正常工作與生活軌跡,對城市治理能力也是一場大考。以互聯網平臺和數據生產要素為基礎的新經濟,通過信息聚合、數據共享,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云生活”“云消費”“云工作”“云教育”“云旅游”模式的開啟,無形中培養了我們主動“危中識機”“危中搶機”“化危為機”的積極意識
在疫情帶來內外供給沖擊和需求沖擊的雙重壓力下,全球和中國的經濟都面臨著逆風重啟,實現階段性經濟復蘇和中長期增長潛力提升的艱巨任務。短期來看,中國經濟需要強有力的措施對沖疫情影響;中長期來看,危機往往也是補齊各種短板,切實推進深層次變革,真正釋放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要素等活力的契機。
充分利用好中國經濟發展中內含的巨大韌性和回旋余地寬廣的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把疫情的沖擊和影響逆轉為促進經濟復蘇的新動能,帶動產業體系全面升級,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使新經濟成為上海高質量發展的強力推動者、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創造者、高效能社會治理的有力參與者。
順勢而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具有快捷性、高滲透性、可持續性的特點。放眼全球,世界經濟正經歷深刻的數字化變革,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營銷管理,數字化已經滲透到產業鏈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促進經濟從主要依靠人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轉變,極大地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效率,提高產品、企業、產業附加值,推動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
一是數字化改造賦能實體經濟,把數字化改造作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過去,制造講究規模化、標準化;當下和未來,更加追求智慧化、個性化、定制化。傳統產業經過數字化改造后,成為可以創造高附加值的現代產業,既能夠提高科技化水平,降低能耗和保證安全生產,又能夠為數字化提供巨大的需求支持。比如,今年以來全國數千家企業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滿足了疫情防控對醫療物資的暴發式需求。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夠快速轉產,除了我國擁有最完整的制造體系,沉淀了強大的供應鏈以外,更是因為智能制造具有基于需求快速迭代的靈活應變能力。
二是借力“場景革命”,以“平臺化”理念,擁抱新經濟新業態,提升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品牌。支持企業圍繞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網絡協同制造、云計算和大數據、區塊鏈、智能感知、邊緣計算等硬核技術和接口標準,開展市場化應用攻關。鼓勵具有行業資源和專業化運營能力的企業或機構牽頭組建企業生態聯盟,圍繞人才鏈、創新鏈、供應鏈、資本鏈、產業鏈,共同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應用場景,實現與企業內部之間、與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之間、與政府部門之間、與相關社會組織之間的創新協同、遠程協同,形成多種產業上下游融合的產業集群。
分企施策,全產業鏈復工復產
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商品和要素在全世界范圍流動并進行優化配置。疫情給全球產業體系造成嚴重沖擊,對于疫情中受挫的世界市場,旺盛需求是重啟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把鑰匙。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面對此起彼伏的突發疫情,如何最大程度確保產業不脫鉤、合作不斷線,從而助推世界經濟復蘇?中國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將為穩定和暢通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發揮重要作用。產業鏈環環緊扣,上下游企業“命運相連”。
復工復產需要全局意識,要摸清上下游產業鏈,以產業鏈條整體視角開展,確保每一環節順暢到位。用好用足各項經濟恢復和產業振興的政策措施,分企施策,以產業鏈為中心,推動協同復工復產,就會形成“一條龍”,解決供需不足問題。一是保障在全球產業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和核心企業及關鍵產品生產出口,支持其開拓區域和海外市場,搶占經濟復蘇先機,提升行業地位。二是支持供應鏈核心企業帶動上下游特別是配套中小企業全面復工復產、達標達產,穩固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三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及時幫助支持大批中小微企業解決用工、資金、原材料和基礎配件供應、物流運輸、金融資金、行政審批、重大項目開復工和跨區域跨行業協調等問題,協助其擴展線上和本區域市場業務機會,全面提升企業的復工復產率。四是重視產業鏈生態安全。優化區域產業鏈生態,制定產業安全提升規劃,發展應急產業體系,對部分重要產業、重要產業環節制定“備胎”計劃,確保產業鏈和經濟體系安全。
持續發力,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對各地各級政府社會治理,尤其是營商環境的一次壓力測試和重大考驗。疫情的持續社會防控模式對營商環境產生了短期的供給約束。防止短期供給約束長期化,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工夫,進一步提升各地各級政府的服務意識、政策響應能力和落地執行力等。要抓住解決疫情控防中暴露出突出問題的機遇,想方設法補齊短板,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
一是建設好一體化的現代智慧政務數字平臺。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是科學高效的現代智慧政務的目標方向。必須打破信息壁壘,條塊之間、部門之間,要有同下“一盤棋”的意識,在統籌中加強融合。城市治理的難點總在“模糊地帶”,以往政府提供政務服務,主要基于各個部門的事權和職能,部門間系統集成不夠。疫情之下,健康碼的推出,既節省了基層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降低了戰“疫”的社會成本,又實現了社會治理的全盤統籌、動態管理和精準智控。二是以數字化提升來優化營商環境,構建更為緊密、更為高效的政企協同關系。應對疫情,大力發展新經濟,除了大幅度推進減稅降費、繼續“放管服”改革外,更需要有專業化、數字化配套的營商環境,甚至是硬核的科技環境等,讓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共同匯聚成服務企業發展的網絡,更精準、更直接地為企業主動提供服務。三是順勢而為,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進一步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供給數量、提高供給質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平衡、協調、可持續。
經濟發展受到疫情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把握好新經濟發展的機遇,不斷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有效對沖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將充分展現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
(作者系市政協常委,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副總經理(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