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更應有融入世界的勇氣
周漢民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形勢使這一變局更加激烈之際,我們更應秉持全球化的理念,與時間賽跑,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援助那些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國家。與此同時,以更大的勇氣來融入世界、擁抱世界,用自身堅忍不拔的努力,為世界經濟在疫情期間安渡難關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場大考。調研顯示,疫情可能導致今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最高下降40%,全球經濟和貿易面臨二戰以來最深重的衰退。全球貿易網絡中的集裝箱數量已經大幅減少,到目前,全世界至少有近60個國家采取了程度不等的“封城”“封國”措施,全球貿易和對外投資面臨巨大困難。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核心價值,全球化強調貿易自由、投資自由、人員往來自由、信息流動自由,世界經濟在“二戰”后的飛速發展,都得益于此。這次疫情再度強調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當全球性挑戰來臨時,單個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往前走,就是要在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的基礎上提出與時俱進的方案,抗擊疫情更需要這樣的合作。中華民族向來具備天下情懷和國際視野,我們從來不曾忘記自己的初心,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始終不渝地致力于世界和平發展與良好治理。“亂云飛渡仍從容”,在全球疫情蔓延之際,中國堅定不移的改革開放步伐決不能停歇,中國對世界應當作出更大貢獻的偉大抱負決不能放棄。
一是更加堅定融入世界的信心。“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和全球化發展趨勢帶來了嚴峻挑戰,在世界充滿困惑和疑慮之際,我們更當堅定地成為全球化的捍衛者和維護者。開放合作是符合世界經濟運行規律的客觀需要,全球化有效整合世界各地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解決。盡管當下的一些事件表現出孤立主義與“逆全球化”傾向,但世界仍持續變得更加相互依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需要全人類的集體智慧和協作,凸顯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所謂得道者多助,道,就是趨勢;得道,就是順應趨勢。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仍然是以全球化為主流,全球化進程是受經濟效率和技術驅動的,是客觀力量作用的結果。中國也要應勢而為,勇于擔當,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新型國際治理體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讓世界看到中國推動解決問題的勇氣、誠意與決心,為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注入正能量。
二是更加提高融入世界的能力。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面對疫情大考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面對全球經濟出現的趨勢性衰退,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及時調整。要落實最近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達成的共識,形成有利于全球合作的輿論氛圍,共同致力于穩市場、促增長、保就業、保民生。要充分認同文化、文明、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的多樣性,推動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代表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秩序構筑中發出新的訴求與呼聲,實現自由、公平、非歧視、透明、可預期和穩定的貿易投資環境以及保持市場開放的目標,將生產力轉化為全球抗擊疫情的合力,提供必要的物資保障,促進貿易開放和投資流動,攜手盡最大努力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三是更加提升融入世界的底氣。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始終是世界最基本的期望。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成員,一方面,中國應擔負起維護全球化與時俱進的重任;另一方面,要積極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增強對外開放的底氣。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控工作決不能放松。同時,推動發展的力度也不能降。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系統研究和評估疫情為我國對外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對于逆勢發展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要探索利用外資的新模式,積極爭取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落戶。要營造良好產業生態,發揮像特斯拉這樣的行業領軍企業的磁吸效應,推動與之配套的國內產業鏈建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要擴大有效投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自貿試驗港、區為抓手,逐步推進貿易、投資和金融市場的深度開放,為中國及世界經濟創造更多機會。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