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調研品牌 彰顯協商民主新風尚
胡 衛
十二屆全國政協伊始,全國政協領導就提出著力創新協商載體、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實效,形成以政協大會為龍頭,以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和專題協商會為重點,以雙周協商座談會、對口協商會、提案辦理協商會為常態的立體網絡的協商議政格局。
看似簡單的一次協商議政座談會,全國政協傾注了大量心血,可謂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盡可能使雙周座談會達到廣納群言、廣謀良策、廣聚共識的預期效果。所謂精心設計,是指一般每年年末,政協會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部署,開始規劃編制一年的協商議政課題,并預先把這些課題發到每一位政協委員當中征求意見,在征求大家意見的基礎上,匯總成全年的專題協商議政座談會、雙周協商座談會、對口協商座談會的主題和內容。與此同時,全國政協就這些主題與各民主黨派、各專委會進行充分的溝通,然后把題目布置傳達給專委會和有關民主黨派來承擔。
至于精心組織,體現在圍繞每一個課題都有主席、副主席或專委會主任帶隊深入到相關的省市進行調查研究,目的就是掌握第一手材料,用事實說話,發現矛盾,解決問題。調研組也頗有特點,往往是由主席、副主席、專委會的主要領導、政協委員、專家和地方政協的負責人組成,每到一地,一般都是召開從省到市縣甚至更基層的調研座談會,既聽取省市縣有關領導的介紹,也會邀請基層的代表來參與交流。同時,選擇一些地方實地走訪,圍繞問題,探討交流,梳理總結。類似的調研有很多次,無不是聚焦問題尋求對癥良方的過程。
比如,參加職業教育的調研,我們到貴州省參觀職教城,我當時提了一個問題,職業教育必須要和場景相結合,把培養端和用人端聯系起來。職業教育是普適性事業,有其自身內在的規律。尊重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一是必須調動相關重要主體的積極性。由于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市場需求及人在職場中履歷等聯系最直接、最密切,因此必須要從辦學方和勞動力市場等兩端來努力;二是要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變化。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與互聯網的創新、融合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對職業教育產生巨大挑戰,教育形態將發生變化,有人提出了三個校園,第一個是傳統校園,第二個是延伸行業、企業的校園,第三個是基于互聯網云計算的校園。這個挑戰還蘊藏著一種可能,第二個校園將成為第一個校園,更好地解決人才培養和技術進步同步的問題。“場景”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基因,職業院校只有把教學活動置于職業場景中,用真實的技術、真實的設備、真實的案例、真實的項目來開展教育,才能取得實效。因此,職業教育必須擁抱新思想、新產業、新科技。
又如,在調研精準扶貧時,我們發現,農村學校“空心化”非常嚴重,“麻雀學校”和“空巢學校”大量涌現,學校存在空置學校現象。我當時就提出建議,鄉村要振興的話,第一要通過產業來振興鄉村;第二要加強農村治理體系的建設,包括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第三要重視教育,特別是通過提升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的質量來提升農村的建設水平。“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當前扶貧的重點是要把連片特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好,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切斷貧困代際相傳的根源。貧困地區農村教育發展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要促進其均衡健康發展,依靠單一的舉措難以奏效,必須多管齊下,以系統思維整體推進。
正是基于這些深入一線的調研,每次大家都會圍繞調研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發思考,認真總結,在這個基礎上來組織撰寫調查報告和委員的發言。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人民政協民主監督,使人民政協在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發揮監督作用。現在,政協民主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不斷增強,反響更大,效果更好。
第一,全國政協的協商議政活動,體現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選題和調研的內容往往體現了黨政關切和民生關注的重大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通過調查后,形成報告,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提交有關的調研報告,使國家制定出臺的政策更加符合國情民意,更加接地氣。
第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黨和各民主黨派共同智慧的結晶。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形勢和社會的發展,多黨合作在不斷完善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協商民主的優越性,也就是“有話能在政協講,有話要在政協講,有話可以在政協講”。大家都是暢所欲言,民主平等,直言相諫,氣氛融洽。實際上,政協委員的發言對國家的重大方針起著影響和作用。所以,我們作為政協委員,是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見證者、捍衛者、實踐者。
第三,人民政協不是權力機關,也不是決策機構,而是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發揚民主、參與國是、團結合作的重要平臺。所以,這也是全國政協領導一再強調的,它不具有約束性,它是一種政治協商,因而在協商過程當中,選題、調研、協商等環節的設計就非常重要。協商要取得效果,科學選題是前提,調查研究是基礎,互動交流是關鍵,成果轉化是重點,關鍵就要看我們協商的深度廣度以及為政府接納的程度,這就需要我們認真調研,周密分析,審慎思考,慎重建言,真正為政治協商貢獻智慧與力量。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