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探索全民健康保障之路——訪在滬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馬進
原本主修數學的馬進,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踏入了新興的衛生經濟學研究領域。近30年來,作為一名學者,他圍繞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堅持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開展了大量理論分析和實地研究,為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貢獻了智慧。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他結合自身專業,圍繞完善公共衛生體系、促進“全民健康”,積極參政議政。
在致公黨上海市委的辦公室內,馬進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涉足衛生經濟學
1984年,從黑龍江大學數學系畢業的馬進,被分配到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從此開啟了他與公共衛生事業的不解之緣。
當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期,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所帶來的陣痛,開始波及各行各業。在健康保障領域,農村基于集體經濟的合作醫療受到包產到戶的沖擊,90%以上的合作醫療解體,缺醫少藥現象嚴重。城市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受國有企業轉型、企業關停并轉的影響,城市健康保障的覆蓋率僅有30%左右。政府和社會衛生支出僅占全國衛生總費用的40%左右,這嚴重偏離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的屬性。如何重新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的健康保障制度,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課題。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門經濟學科——衛生經濟學在中國悄然興起。這門學科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主要研究衛生部門的經濟問題。講得再通俗點,就是在提高醫療衛生服務保障水平過程中,應如何解決籌資的問題。
中國的衛生經濟學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1978年后,衛生部門分析了衛生管理體制上存在的弊病和造成衛生資源嚴重浪費的原因,探討衛生工作中的一系列經濟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著手改革管理體制,采取了加強經濟管理的措施,從而推動了衛生經濟學研究的開展。
20世紀80年代后期,衛生部與世界銀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建立了“中國衛生經濟培訓與研究網絡”(以下簡稱“研究網絡”),旨在培養一批衛生經濟專家。當時,馬進正在大學里主講數學,他被衛生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內容深深吸引了。正當風華正茂的馬進,主動申請加入“研究網絡”,成為中國第一批衛生經濟學學者。
“衛生經濟學與醫學、衛生學、人口學、社會學等各類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在課堂上,學習了衛生政策分析、醫療保障理論、可持續性籌資等各種理論知識。”馬進說。在長期而系統的培訓生涯中,他孜孜不倦、刻苦攻讀,獲得國際衛生政策獎學金,并赴菲律賓大學經濟學院專修衛生經濟學碩士課程。1999年,他獲得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學位。此后,他先后赴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造學習,這些都為他的研究打下深厚的理論基礎。
深入調研農村醫保
在進行衛生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中,馬進還多次深入山區鄉村,開展了大量實地調研。
當時,為解決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初,“研究網絡”組織專家學者兵分幾路,深入上百個國家級貧困縣調研。作為其中的“積極分子”,馬進不畏艱難,多次深入貴州黔南地區、安徽皖南山區、云南偏遠山區,到貧困農戶家中調研。“當時,我問的最多的幾個問題,就是農民的收入、健康狀況、看病開銷。”他回憶說。
調研所見所聞,令馬進十分震撼。由于醫療保障的缺失,不少農民干脆選擇不去醫院、不去就診,這無疑將進一步損害他們的身體健康。當時,馬進下定決心,要運用自己在培訓期間學到的專業知識,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新途徑。
調研是艱苦的、危險的。由于當時山路條件較差,馬進他們曾經遭遇了兩次車禍。一次是在貴州山區,由于車速過快,馬進他們乘坐的越野吉普車猛然打滑,車頭撞向了山體;一次是從石家莊到北京的半路上,同樣由于車速過快,造成車輛側翻,擋風玻璃全部粉碎,當時馬進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下要全部交代了”。所幸,由于他上車后系了安全帶,所以沒有受重傷,只是渾身疼痛。
耗時8年時間,其間幾次僥幸脫離險情,馬進獲得了近萬戶居民的健康信息,通過科學分析,形成了研究成果,即如何解決中國貧困農村的衛生籌資問題。當時,馬進通過調研發現,受訪對象的人均醫療衛生支出中,有60%的錢需要自掏腰包,這種現象,無疑和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屬性是背道而馳的。在當時醫療保險尚未覆蓋到農民、政府財政吃緊的前提下,應如何解決農民的看病問題?馬進通過數據分析,提出了增加煙草稅的建議,這樣可以解決資金來源問題,為農民建立醫療保險。這不僅能解決農村健康保障制度的籌資問題,還能推動控煙,可謂一舉兩得。馬進的前瞻性思考,為解決農村健康保障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之后,我國在推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過程中,建立了“新農合”制度(針對農村群眾設立的互助醫療形式)。這一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形成,就基于馬進等學者的研究成果。
參與謀劃“新醫改”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許多專業人士對我國公共衛生領域存在的一系列籌資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馬進也是其中之一。他提出,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衛生籌資,必將有礙于公平可及公共衛生系統的建立,有礙于居民健康的改善。他為此撰寫了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頂級衛生政策學術刊物《Health Affairs》上,受到各方廣泛關注。
之后,馬進被聘為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專家組成員,參與了2009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前期調研、修改完善和政策解讀工作。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其中,“新農合”的實施,是此次“新醫改”中的一大成果。2009年,全國“新農合”參保人數達到8.33億,這意味著90%以上的中國農民看病可以報銷。到2009年底,能夠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中國公民超過12億。
“中國的基本醫療保障實現全民覆蓋,相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我們用最短的時間實現了這一目標。能夠參與這項宏偉事業,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我感到很自豪!”馬進說。
2013年,馬進受聘世界銀行中方專家,參與了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對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評估,提煉了我國整合型醫療與價值醫療實踐模式,充實了“健康中國”理念的實踐內涵。此后,馬進作為國家特聘“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研究專家,為推動我國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出了積極貢獻。
從個人看病自付60%,到政府財政、醫保、個人分別承擔三分之一——伴隨著衛生經濟學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也在不斷完善。作為衛生經濟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馬進還將繼續砥礪前行,為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
立足專業參政議政
2003年加入中國致公黨,2008年被推薦為上海市政協委員,2018年擔任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在參政議政舞臺上,馬進堅持說“行話”,結合自己從事公共衛生研究的專業特長建言獻策。
這些年來,圍繞完善醫療服務、推動全民健康等議題,馬進撰寫了大量建言。其中,他十分關注控煙問題,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控煙問題。
為了掌握本市青少年吸煙狀況,在2011年6月至10月,馬進和同事們隨機抽取了上海市29所學校,對1.3萬名在校就讀的全日制中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中學生嘗試吸煙率和現在吸煙率分別為11.1%和2.5%,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嘗試吸煙率分別為12.8%和7.6%,現在吸煙率分別為2.2%和1.1%。除了年齡、性別對吸煙行為有顯著影響之外,父母吸煙、朋友吸煙、學校內部控煙環境差、家庭中有兄弟姐妹同住、學校控煙教育缺乏和煙草使用認同度得分高,都可能是嘗試吸煙行為發生的危險因素。
在2012年1月的上海市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馬進遞交了“關于在我市開展青少年控煙工作的若干建議”提案,一口氣提出5條建議:在本市全面禁止煙草廣告、宣傳和促銷活動,進一步提高煙草稅賦,嚴格執行公共場所室內控煙政策,嚴格執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有關煙草包裝規定,加強青少年控煙宣傳教育等。
當時,這件提案被多家媒體報道,引起各方關注,得到提案承辦單位——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的采納。根據提案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了公共場所的控煙力度。
提案得到“解決采納”,但馬進并未停下。對于控煙問題,他一如既往高度關注。2016年,在觀看一場話劇演出時,馬進發現,臺上演員各種“吞云吐霧”。一開始,他還以為這是舞臺制造出來的吸煙效果,一聞到氣味,他才知道,演員吸的都是“真煙”。
“臺下觀眾有不少是未成年人,演員這么表演,肯定會誤導青少年的,會讓他們認為吸煙是件值得夸耀的事。”馬進說。當天看完演出之后,他馬上撰寫了一封信件,寄給市人大常委會信訪辦。在信中,他建議減少話劇演出的吸煙劇情和場景。
7月14日,這封信件被轉送至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8月11日,馬進收到了信件的答復: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是公共文化場所,在《上海市控煙條例》中屬于法定禁煙場所。在上級單位的指導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有限公司制定了整改措施,在今后的創作演出中,將更加嚴格地遵守控煙法規,杜絕一切在藝術創作呈現中出現吸煙場景,堅定不移地遵守控煙條例的貫徹落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疫情防控受到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的高度關注。在5月的全國兩會上,馬進提交了一件提案,建議從5個方面入手,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其中包括:倡導“清潔、均衡、多種、充足”的健康飲食原則,在全社會倡導實行分餐制,鼓勵形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提高國民健康素養,培養形成應對疫情的健康心態等。
在他看來,要通過此次疫情“大考”,引導人們摒棄諸多衛生陋習,要避免讓“衛生上的不拘小節”影響到“人體的大健康”。反過來,養成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還可以提高全社會共同抗擊疫情的效果和效率。
從致公黨盧灣區委主委到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從上海市政協委員到全國政協委員,雖然身份、職務不斷發生變化,但馬進為公共衛生事業獻智出力的那份熱忱始終如一。